韩国“岁月”沉船,导致大量学生死亡,令人扼腕叹息。而导致这一人间惨剧的原因,却和韩国向学生灌输的“服从”理念相关。这不由得不引起人们深思。
儿子去韩国上学2年,可说颇受韩国文化影响,尤其是“长幼有序”方面,待人接物的礼仪方面,学得比较到位。这其中也可以说是包含了一定的“服从”意识在里面。
在韩国,“服从”是个被从正面强化的意识。而正是这个时时被从正面强化的“服从”意识,导致“岁月”号上这么多学生,在面对死亡威胁的一个多小时里,居然失去了逃生的意识。这可能也是韩国的教育者们始料未及的吧。
这起事故,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我夫人单位里,有两个同事的两个小孩在一个学校上学,每天乘公交往返。真是无巧不成书。在一个火辣辣的夏天,这两人身上居然都没带钱。那怎么办呢?其中一个小孩对另外一个小孩说:“嗨,管他呢,上了车再说!”
按我们习惯的教育,无票不能乘车,逃票要受处罚。当时公交车已经是无人售票,两个人上车是不难的,而司机也不可能因为这两个小孩无票上车,就不顾整车旅客的需求,把车停下来赶他们下车,只是把他们骂了一通,勒令他们到下一站下车。于是,两个小孩无票乘了一站路的公交车,到下一站的时候被司机赶下了车。
接下来,开始有区别了:
一个小孩选择了继续无票乘车,而另一个小孩则选择了走路回家。
选择无票乘车的小孩,每次都是在“免费”乘坐一站后,乐呵呵地被司机骂下车。即使这样,他也是没用多久就顺利回到了家里,早早地在家享受空调和西瓜。
选择走路回家的小孩,背着沉重的书包,走了将近2个小时,汗流浃背地终于回到家,在家里大人焦急的目光注视下,委屈得号啕大哭。
我想,这两个小孩,如果恰好在韩国的“岁月”号上,说不定就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。
我一直认为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后者比前者更重要。书本上的东西,都是经过了学者颠过来倒过去反复研究认证的,大体上应该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。一个人,不能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客观规律,必须有一定的科学常识。但从孔老二开始,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都强调,好读书,但不能死读书,更不能读死书。读书是好事,但读成书呆子就是很大的坏事了,因为书呆子基本上就约等于废人了。而行万里路为什么比读万卷书重要呢?因为在行路的过程中,会遇到许多的突发事件。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,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,包括心理、性格、知识、技巧、应变等能力。而这些能力,仅仅通过读书是无法得到很好培养的。会读书没用,要会合理地使用书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,那样的读书才有意义。
撇开道德层面上的是非,仅就两个小孩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言,乘车回家的小孩,比走路回家的小孩要强得多。
再进一步扩展开来讲,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俗话,叫做“撑死胆大的,饿死胆小的”。所谓“胆大”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无视规则,敢于突破规则的限制;而所谓“胆小”,就是对规则抱有敬畏之心,从不敢越雷池一步。规则是什么?规则是强者制订出来约束弱者的。如果不敢突破规则,本质上就是甘居于弱者的地位,不想改变,不思进取,不敢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。而规则,包括法律,未必都是正确的,或者以前是正确的,现在是不正确的,针对张三是正确的,面对李四则又可能是不正确的。因此,敢于怀疑规则,敢于挑战规则,同时又能精通规则而确保自己免受规则的惩罚,这对于个人来说,大概也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能力。
当然了,有些法律是高压线,是不能碰的。譬如当了官,如果一味信奉“撑死胆大的、饿死胆小的”的信条,做事做人没有底线,那是完全有可能被撑死的。
随机应变的能力,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。
评论